今年5月,习来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使得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地位、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还是科学研究的主体。
当下,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强化,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逐渐发挥引领带动作用,《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企业占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高达77.7%。
企业离市场最近,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对消费趋势把握最及时。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载体,企业是其有效转化的关键环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能够让科技创新真正贴近需求、贴近市场、贴近产业。
因此,不论是从科技创新实力、科技创新动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角度,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尽管山东省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融合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缓慢等。根据2023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费用支出为2548.2亿元,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为35844个,开展合作企业22081个,企业孵化器342个。各项指标虽位列全国前列,但与领先省份仍有明显差距,比如,江苏省对应指标分别为4484.6亿元、58938个、34743个、1150个。企业是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之一,因此,亟需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一,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问题,促进创新主体充满活力、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比如,青岛双星研发的颠覆性矿用轮胎实现了设计、研发、生成工艺的全流程改造。然而,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大量的研发任务、上千万研发费用和海量产线实验等让企业自身难以承担,青岛双星便联合青岛科技大学共建山东省高性能绿色轮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两年多时间共同申请了6个省部级轮胎研发项目,促成了首批矿用轮胎顺利进入市场,为矿用轮胎产业节省了接近一半的实际成本。
第二,塑造大中小微科技企业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科技型骨干企业要发挥龙头作用,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也要成为创新重要生力军,瞄准所属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努力成为专精特新的创新主体。截至目前,全省有效期内创新型中小企业已达2.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余家,有力支撑山东工业经济连续3年增速走在全国工业大省前列。值得注意的是,要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培育融通创新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和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和产业化。
在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企业通常要面对高不确定风险、资金不足、获取创新资源受限,以及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够紧密,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一系列困难。这就需要发挥好有为政府的重要作用,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第一,支持企业常态化参与省科技创新决策,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省科技厅应定期向企业征求创新需求与建议,形成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提出科学研究任务的导向,增加国家和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对企业的倾斜力度,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的“揭榜挂帅”“赛马制”,为更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牵头和参与创新活动,参与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际支持,帮助企业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强化企业作为出题人、主答题人和阅卷人的地位。
第二,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控制机制。要加快扭转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转化机制不健全的现状。制定科学、动态的评价体系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特点和价值,差异化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细则,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提升创新容错率。
第三,支持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创新探索多元融合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引导撬动、鼓励各部门金融政策协同支持、吸纳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同时,扩大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水平,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在创新准备环节和研发环节增加或强化专门针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前移,推动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细粒度制定财政补贴政策,重点加大对研发初始环节的补贴力度,为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供信心和保障。
第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导向,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重视引进来,坚持“引资+引企+引技+引才”,大力鼓励外籍创新团队、企业来鲁创新创业,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内企业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鼓励科技创新成果在鲁转化。重视走出去,鼓励企业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支持本土企业高水平“走出去”,开展技术合作、投资并购、返程投资,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发展经验,吸引更多的创新项目落地山东。
企业是构建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就是要让企业站上C位。要把科技创新的抓手放在企业,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通过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核心作用,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强劲动力。雷火竞技